西秀区由原县级安顺市与安顺县合并而成,是安顺市市政府所在地。
一、西秀区明朝以前茶史推论
据《安顺县农业志》记载,“安顺县原有野生茶叶长于山间”。从茶叶原产于中国西南云贵高原来看,西秀区位于云贵高原中心地带,此记载应该成立。从秦汉开始,我国有了关于茶叶在西南地区生产、交易、使用的文字记录。西汉元鼎六年(公元前111年),汉武帝在夜郎地置牂牁郡,首府设于今西秀区宁谷,并从蜀郡、广汉郡、犍为郡“募豪民,田南夷”,据《史记 平淮书》、《华阳国志》、《后汉书》记载,部分豪民来源于今成都、广汉、乐山、资阳、泸州、内江、重庆、南充一带,有龙、谢、傅、尹、董等家族,这些汉族移民,在西秀应该有生产利用茶叶的行为,西秀区应该是贵州最古老的茶区之一。
二、明朝屯堡对西秀区茶业的发展
明洪武十四年九月壬午日(1381.9.18),为平定西南,朱元璋命傅友德为征南将军,蓝玉、沐英为副帅,率三十万大军征南,于洪武十四年十二月辛酉日(1381.12.26),克普定(今西秀),为驻军大本营。明军军事节节胜利,但地方物产不足维持,洪武十五年三月丁丑日(1382.5.11),傅友德遣人入京奏事,言储粮不足军用,请求“戍兵屯田以给之”,朱元璋准奏,随之大批军眷、平民、商人从今安徽、江苏、江西等地入安,此为屯堡来源。
屯堡先民利用先进的茶叶生产技术,在大西桥等驻屯地,以种茶为界,占地屯垦,开始了西秀区人工规模种植茶叶的历史,西秀区茶叶生产交易空前繁荣。据清《安顺府志》第四册卷十七物产篇记载:“茶,俗名丛茶,谷雨前采者名毛尖,色味俱佳,多出鸡场屯,狗场屯,采时大水桥(今大西桥)有茶市。”民国《续修安顺府志 安顺志》农林志篇中记载:“东乡二堡至石板房一带,土多砂质,宜于种茶,故山麓、园畔茶林几遍,而以诸屯所产尤佳。农民多赖以为业,为出口大宗。”又“东南乡旧州一带……其土宜茶宜竹,故茶、竹出产颇多。茶植于丘垄之间,不碍园艺,比户有之。其产量稍逊于东乡,然制法精良,色香味俱佳。茶商称为上品,销路颇广,即俗称为‘小锅茶’者是也。夏官堡、余官堡、吕官堡、魔芋寨等处亦稍产茶,色味俱佳,与小锅茶齐名。”西秀区虽自1847年起,偶有毁茶种植鸦片现象,但到民国三十八年(1949年),仍有茶园5000余亩。
三、西秀区古茶树的作用与现状
西秀区由于具有较为悠久的茶叶生产历史,茶叶品种优异,茶叶一直成为农业重要产业。一九五二年,在大西桥区公所,建立了安顺县茶叶技术指导站(站址后迁往关帝庙),到一九七七年,安顺县茶园面积发展到4万4千亩,在全国茶叶会议上,安顺县被确定为年产5万担茶叶生产基地县。
上世纪七十年代,贵州省茶科所育种专家刘其志先生,将安顺县古茶树品种,命名为“竹叶青群体种”,并加以研究。
目前,西秀区各乡镇仍保有明代以来人工种植的灌木型古茶树十万余丛,主要生存于地埂之上,各乡年年采摘加工,以岩腊乡留存最多。2017年,岩腊乡投资300余万元,在青冈坡村建设了古茶研究所,2018年开始进行古茶树的保护、开发和利用工作。
(李亚林)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