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漫说普定朵贝贡茶》
一一普定化处镇朵贝茶在明代以前就有名气。
相传,三国诸葛亮七擒七纵孟获,刚毅孟获为了感激丞相,敬献空山朵贝茶。丞相品茗朵贝茶,夜观天象研兵书,神清气爽、心静如水击败司马懿百万大军。化处镇原叫“天竺镇”,深厚古老佛文化小镇残存三座寺庙。
相传,明宪宗年间(1466)天问法师从河南云游到化处,在双风山寺修行。法师带朵贝茶青用小锅柴火杀青.揉搓制茶。用山泉水品茗朵贝茶,参禅悟道,气定神闲,精神振作。取名“天问禅茶”。天问法师不肯离去.直至坐化成仙,化处镇而得名“神仙坐化之处之意”。
相传,清嘉靖皇帝为寻找长生不老之丹,曾不理朝政。后得知天问和尚饮朵贝茶成仙,便传旨进贡朵贝茶作养生饮料。皇帝饮后顿觉精神大爽,耳聪明目,从此不再寻丹之术。
据《普定县志》记载:“相传明朝年间朵贝栽种的茶叶曾作过贡品”。可见朵贝茶在北方为上层士大夫认可,品质“其味极佳”。其时,朵贝地名古代前叫“多贝”,意思是地下多含矿藏宝贝。随岁月轮转演化为“朵贝”。
——种植朵贝茶最早算古彝族。汉代以前叫“白罗罗”,与毕节地区古彝族“黑罗罗”相对应的古代少数民族。清代诗人.戏曲家舒位在《黔苗竹枝词》写道:“红泥坡下白罗罗,下姓相逢唤阿和。一带青山横作黛,春风吹遍采茶歌。”真实描绘了古彝族风情习俗。
——清乾隆镇宁举人余上泗,官至黔西学政,他在《蛮洞竹枝词》写道:“白头巾破白衣颓,扶岸攀罗过水隈。草屋山腰童下指,呼爷牵犬背茶回。”记录各民族生产生活风貌。
——在明洪武年间,普定卫.永宁卫等置茶马司收购贵州茶,开辟古驿道“苗疆走廊”,开展云南西藏边贸生意。古驿道全长2600里,贵州境内约1800里。是元明到晚清时期数百年来维系西南与中原地区政治.经济和文化联系的大动脉。其沿线及周边地域各民族互动频繁,留下厚重而多样的历史文化积淀。
——明朝14年(1381年)朱元璋为巩固大明王朝,派傅友德、蓝玉、沐英等将军率30万大军远征云南元朝残部。皇帝亲自制定进军路线,平定云南后,留沐英率部世守云南贵州一带,直至明朝灭亡。明军抵贵州后,在普定设大本营,(史称普定卫)。按照江南石头城建筑风格,建起了石头的屯堡建筑,屯田养兵,并将屯军家属和部分移民,从江南地区迁入滇黔。众多外来文化与本地土著文化随年代摩擦与融洽,形成极富特色屯堡文化,民风民俗生活观念。屯堡茶、朵贝贡茶、小锅茶等是文化的产物。
——朵贝贡茶在明代以前就很有名气。据《安顺府志》记载:朵贝茶于明朝崇祯年间(1628一1644)进贡朝廷。从江南迁来的屯堡人,从小在种茶喝茶卖茶的氛围里长大,必然推动普定.安顺地区茶叶的生产与发展。《续修安顺府志》记载:“东乡二堡至石板房一带,土多砂质,宜于种茶,故山麓,园畔茶林几遍,而以诸屯所产尤佳。农民多赖以为业,为出口大宗。”
——屯堡人卖茶历史悠久,上世纪80年代走出贵州销往京津各地大名鼎鼎。有屯堡姑娘身着宽衣大襟袍,腰系织锦腰带,腰带结节垂臀后,脚下白网鞋,裹绑腿、衣领、袖口和襟边饰图形花边,竹扁担挑上茶叶竹篮走街串巷叫卖,形成一道文化景观,添加很美生活画面。
——明代以来安顺普定盛行砂锅炒茶,尤以织金砂锅为上乘。《续修安顺府志》载:“东南乡一带,田多土少……然其土宜茶宜竹,故茶竹出产颇多。茶植丘垄之间……然制法精良,色香味俱佳,茶商称为上品,销路颇厂,即俗称为‘小锅茶’者是。”“小锅茶”从萎凋到杀青.烘干气呵成,砂锅杀青后,在石板上揉捻,再用煤火烘干,并不停翻动,整个制茶过程不过夜,避免茶叶渥黄渥烂。
——当今,随着现代化的发展,种茶制茶技术先进,产量规模档次完善,茶叶色香味俱全。“朵贝御峰”、“朵贝御芽”“瀑布毛峰”等获全国.省市金银奖。也算是现代人继承发扬先輩一大幸事,因此,精细加工.注重品牌应会产出优质的朵贝茶。
————编写:金家骅(省茶协副秘书长)
————单位:贵阳市南明区茶业商会会长
|